一、项目概况:刷新亚洲纪录的超级工程
2025年3月10日,中国中煤集团承建的中煤岱山鱼山电厂输煤筒仓项目传来捷报,其临海地基工程成功完成,标志着两座亚洲最大储煤筒仓正式进入仓体建设阶段。该项目位于浙江舟山鱼山岛,两座筒仓高度均为68.5米(超过20层楼高),直径52米(相当于1.5个足球场宽度),单仓储量达8万吨,总储量较原亚洲最大筒仓提升33%,预计2025年12月底前建成投产。技术参数对比:
高度:68.5米(原亚洲纪录为42米)
直径:52米(原纪录为40米)
储量:8万吨/仓(原纪录为3万吨/仓)
建设周期:地基工程仅用35天完成1880吨钢筋绑扎与1.47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
二、技术突破:智慧建造破解临海施工难题
项目地处北亚热带南缘,面临海洋性季风、寒潮、暴雨、海雾等恶劣气候挑战。中国中煤建设集团通过四大创新技术实现高效突破:1. BIM+物联网智慧工地:构建3D模型预演施工流程,集成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混凝土温度、湿度及地基稳定性,降低裂缝风险。
2. 大直径筒仓施工技术:采用“全钢大模板倒模系统”,仓壁厚度误差控制在毫米级,精度堪比航天标准;液压同步顶升技术缩短仓顶施工工期30%。
3. 绿色施工工艺:通过密闭存储设计减少粉尘污染,结合智能巡检系统实现安全隐患100%整改。
4. 超大体量混凝土浇筑:单次浇筑量达3300立方米,采用连续作业与分层温控技术,确保结构强度与耐久性。
三、战略意义:能源安全与绿色发展双驱动
1. 国家能源战略支撑:项目建成后将大幅提升华东地区煤炭储备能力,缓解电煤供应压力,助力“双碳”目标下煤电调峰保障。
作为浙江省“千项万亿”工程及能源“绿保稳”工程的核心项目,推动长三角能源结构优化。
2. 技术创新示范效应:
项目申报多项国家专利,其智慧建造经验可复制至港口、石化等临海重大工程,推动行业技术升级。
对比历史案例:2005年建成的神华黄骅港48座筒仓群(单仓3万吨)采用滑模工艺,而本项目通过智能化技术实现效率与精度的双重突破。
3. 环保与经济效益双赢:
全封闭存储设计减少煤炭损耗与粉尘污染,年减排二氧化碳预计超5万吨。
智能化管理降低运维成本30%,仓顶面积可扩展为光伏发电场地,探索“煤电+新能源”融合模式。
四、行业影响:中国基建实力的全球展示
1. 国际竞合格局:该项目规模远超沙钢集团2023年建成的140万吨煤焦筒仓群(单仓21米直径),彰显中国在能源储运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
技术输出潜力:中国中煤已将BIM智慧建造体系应用于“一带一路”沿线港口工程,助力海外能源基建合作。
2. 产业链升级:
项目带动钢筋、混凝土、工程机械等上下游产业发展,35天完成1.47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的“中煤速度”,刷新行业标准。
推动数字化施工设备需求,如AI摄像头、无人机巡检系统等智能化工具的规模化应用。
五、未来展望:超级工程背后的能源革命
随着筒仓投用,中国中煤将进一步探索“煤炭储备+新能源消纳”模式,例如利用仓顶空间布局光伏电站,或与海上风电形成多能互补系统。同时,该项目为后续沿海地区大型储煤设施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模板,预计未来5年国内将新增3-5座同等规模筒仓,构建“临海储煤-绿色运输-智能调度”的能源保障网络。
结语:中煤岱山鱼山电厂输煤筒仓的建成,不仅是基建技术的里程碑,更是中国在能源安全与绿色转型中实现“硬实力”与“软价值”融合的生动实践。这一超级工程背后,折射出从传统煤炭存储向智慧能源枢纽跨越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