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产业格局深度调整的当下,智能制造已成为中国制造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关键领域。2025 年两会即将拉开帷幕,智能制造升级过程中的核心技术攻坚路径无疑将成为政企代表们热议的焦点话题。
智能制造:时代赋予的使命与挑战
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汹涌澎湃,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承载着推动中国制造业从大变强的历史使命。它不仅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更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智能制造升级的征程中,中国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尽管我国在制造业规模上位居世界前列,但在核心技术方面仍存在不少短板。例如,高端工业软件、关键零部件、先进传感器等领域,对国外技术和产品的依赖程度依然较高。这些“卡脖子”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智能制造的深入发展,使得产业安全面临潜在风险。
核心技术攻坚:政企代表的共同关切
两会作为汇聚各方智慧、共商国是的重要平台,一直以来都高度关注制造业的发展。在今年的两会前夕,不难预见,政企代表们将围绕智能制造核心技术攻坚展开深入探讨,寻求破局之道。
对于企业界代表而言,他们身处市场竞争的第一线,对核心技术的重要性有着切身体会。大型制造企业代表可能会强调加大自主研发投入的决心和实践经验。例如,一些企业已经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智能制造装备研发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构建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但他们也会指出,在核心技术攻关过程中,面临着研发周期长、资金压力大、人才短缺等实际困难,希望政府能够在政策扶持、资金引导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
中小企业代表则可能更关注如何借助外部资源提升自身的智能制造水平。由于中小企业在技术、资金和人才方面相对薄弱,难以独立开展复杂的核心技术研发。他们期望政府能够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技术咨询、人才培训、设备共享等服务,帮助中小企业以较低成本接入智能制造体系,实现技术升级。
政府代表们则会从宏观政策层面出发,阐述推动智能制造核心技术攻坚的战略规划。一方面,将继续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协同创新机制,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另一方面,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激发企业和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同时,还会关注国际合作与竞争,在开放合作中提升我国智能制造核心技术的国际竞争力。
多方协同:绘制核心技术攻坚蓝图
要实现智能制造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各方协同发力,形成强大的攻坚合力。
政府应发挥政策引导和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制定针对性更强的产业政策,明确核心技术攻关的重点领域和方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加大对智能制造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此外,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升我国在智能制造领域的话语权。
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要勇于担当,加大研发投入,建立自己的核心技术研发团队。通过并购、战略合作等方式,整合全球优质资源,加速技术创新步伐。同时,企业之间要加强合作,形成产业联盟,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分享创新成果,实现互利共赢。
高校和科研机构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聚焦智能制造核心技术前沿,开展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加强与企业的紧密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此外,还要注重培养适应智能制造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为产业发展输送新鲜血液。
结语
2025 年两会的召开,将为智能制造升级核心技术攻坚指明方向、凝聚力量。政企代表们齐聚一堂,共商大计,有望在核心技术研发、产业政策支持、人才培养等方面达成共识,形成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举措。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智能制造核心技术攻坚将取得重大突破,推动中国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迈进,在全球产业竞争中赢得主动,为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让我们拭目以待,共同见证中国智能制造在核心技术攻坚道路上的辉煌成就。